不到半个月,王敬之手里的地契就堆成了小山,连周边华亭、青浦两县的百姓都赶着来登记,生怕来晚了这“天上掉下来的好事”就没了。
朱高炽没闲着,每天带着朱雄英骑着马在滩涂上转悠,手里的图纸改了又改。
他划了块临江的平地,指着说要建造船厂,“就按天津卫的规模来,先造十艘千料福船,不够再扩”;又在离码头不远的地方圈了片地,吩咐人“这里建雪糖厂,把江南的甘蔗运过来,熬成白糖往海外运”;甚至连烧制玻璃的窑厂都定了位置,“琉璃器在西洋能换十倍的价钱,这手艺不能只留在宫里”。
最要紧的还是码头。
朱高炽让人把最靠近深海的滩涂圈起来,调来三百名水师士兵帮忙清淤、填石,“要建能停得下二十艘大船的泊位,栈桥得用硬木铺,能扛住台风”。
朱雄英起初还跟着看新鲜,后来见朱高炽连码头的台阶高度都要亲自量,忍不住咋舌:“高炽,你这比我在海军学院练刀还较真。”
“这可是能传几代人的基业。”朱高炽头也不抬,在图纸上画着记号,“差一寸,将来船靠岸就可能磕坏船底,马虎不得。”
要知道这可是上海啊!
后世大名鼎鼎的魔都,无可非议的经济中心!
扼守长江入海口,天生就是内外贸易的咽喉,左手牵着江南的富庶,右手连着远洋的商机,这样的地缘优势,放眼整个大明找不出第二处。
现如今朱高炽亲自规划这块宝地的发展格局,只要落实到位了,将来就能够带动大明国内的经济发展——江南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在这里装船,能省一半的转运成本;沿海的渔获、盐铁在这里集散,能让价格更稳;甚至内陆的棉花、粮食,顺着长江过来,也能找到新的销路。
而且还能辐射到北疆与南方:北疆的皮毛、战马通过天津转道南下,能在上海换成海外的香料、苏木;南方的甘蔗、药材运到上海加工,既能供应北方,又能远销异域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