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贾们的商船行至此处,必然要停靠港口:或是将大宗货物拆分转运,借助占城的码头设施分批次运往马六甲,避免因船只吃水过深难以靠岸;或是补充淡水、粮食与船用物资,更换受损的船帆、绳索,确保后续航程安全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来便给了占城崛起的契机。

        为满足商贾需求,占城百姓纷纷投身相关行业:有人在码头开设货栈,提供货物存储服务,赚取仓储费用;有人组建搬运队伍,帮商贾装卸货物,每日能得不少工钱;还有人开起客栈、饭庄,接待往来商客与船员,生意格外红火。甚至连当地的手工业也随之兴盛,工匠们仿制大明的农具、器皿售卖,或是制作南洋特色的编织品、木雕,卖给商贾带回大明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往来商贾日益增多,占城的市集也愈发繁荣,大明的丝绸、瓷器与南洋的胡椒、橡胶在此交汇流通,形成了热闹的贸易集市。

        商贾们不仅带来了财富,还带来了大明的技术与文化,占城的造船、纺织等行业随之进步,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以说,正是大明商贾的转运与补给需求,让占城从一个普通的南洋城邦,一跃成为连接大明与马六甲的繁华枢纽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刚走下码头,便被闻讯赶来的占城百姓围住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人们捧着自家种的水果,孩子们举着鲜花,纷纷围上前问好,口中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语:“殿下好!”、“多谢殿下!”

        那热情的模样,让朱高炽与朱雄英心中暖意融融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笑着接过百姓手中的礼物,与众人寒暄几句,才在官员的簇拥下,前往城中的议事厅。

        议事厅内早已布置妥当,李景隆、徐增寿等水师将领已在此等候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