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豆亩产三十一石的消息敲定后,众人的兴奋劲儿还未散去,目光便从“产量”转向了“实用”——满朝文武围着堆积如山的土豆,议论声渐渐聚焦在口感与实用性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在众人看来,粮种的核心价值终究要落到“能不能吃、好不好吃、管不管饱”上:若是口感发涩、难以下咽,即便亩产百石,百姓也不愿种、不愿吃;若是吃了不耐饿,只能当零嘴,无法替代水稻、小麦作为主粮,那也难以解决根本的缺粮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户部官员率先想到推广的关键,直言“百姓种地为的是糊口,若土豆口感差,即便官府强推,也会遭抵触”;翰林院老臣们则担忧“若土豆如某些野菜般苦涩,恐难登百姓餐桌,到头来高产优势白费”;连负责赈灾的官员也忧心忡忡,毕竟过往赈灾时,曾因派发的杂粮口感差,出现过饥民宁愿挨饿也不愿食用的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人心里都清楚,产量只是基础,实用性才是土豆能否在大明扎根的关键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有口感好、饱腹感强,能像小麦磨粉做馒头、水稻脱粒做米饭那样,变幻出多种吃法,让百姓愿意长期食用,这“亩产三十一石”的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养活万民的力量,否则再好的产量也只是空谈。

        户部尚书赵勉率先开口,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:“世子殿下,这土豆产量虽高,可它到底好不好吃?能不能像小麦、稻米那样当主粮,让百姓顿顿吃、吃不厌?”

        这话瞬间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。

        满朝文武围着土豆堆,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啊,看着圆滚滚的,不知道煮着吃是软是硬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会不会像芋头那样噎人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要是味道太差,就算高产,百姓也未必愿意种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连朱元璋也搓了搓手,看向朱高炽:“炽儿,众人说得在理,这土豆到底能不能当饭吃,得尝过才知道。今日正好,你给大伙露一手,让咱们尝尝这‘粮食神器’的滋味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