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的商贾们则将目光锁定在了潜力巨大的橡胶产业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河南、山东等地的商贾们组队南下,其中以河南王掌柜的队伍最为亮眼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不仅带来了百余名擅长手工制作的工匠,还特意从广州聘请了两名熟悉橡胶特性的技师。

        抵达暹罗西部橡胶产区后,王掌柜先安排工匠们跟着本地百姓学习割胶技术,技师们则在旁记录橡胶汁液的凝固时间、粘度变化,摸索适合大明需求的加工工艺。

        待掌握核心技术后,王掌柜立刻租下千亩林地,一边组织人手扩大橡胶林种植面积,一边在林地旁修建工坊。

        工坊内,工匠们将新鲜橡胶汁液与硫磺混合加热,制成弹性十足的橡胶制品:为大明水师战船定制的船缝密封垫,防水性远超传统麻絮;为工坊机器制作的橡胶软管,耐用且不易渗漏;还有供日常使用的橡胶鞋底、皮球等物件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橡胶制品一经推出,便受到大明水师与各地工坊的追捧,订单源源不断,王掌柜的工坊日夜开工,生意红火得连他自己都未曾预料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大量大明商贾涌入暹罗,水稻、香料、橡胶种植园在暹罗的平原、山林与河谷间遍地开花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军则按照计划,在湄南河沿岸修建了三座深水港口,分别命名为“大明港”、“金陵港”、“暹罗港”,派水师战船定期巡逻,保障商路安全。

        湄南河上,满载着水稻、香料、橡胶的商船往来穿梭,帆影点点,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