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哈希校验值的算法是否公开?我们希望能用自有工具进行二次验证。”
“数据处理流水线中,这个标记为‘优化缓存’的模块,其具体优化逻辑和缓存策略是否涉及用户数据暂存?请详细说明。”
问题如连珠炮般涌来。姚浮萍亲自坐镇答疑小组,带领几名核心骨干,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斟酌回复。他们不能有任何含糊其辞,更不能有任何技术错误,否则刚刚建立的脆弱信任可能瞬间崩塌。
“回复A3问题:时间戳同步基于北斗/GPS双模授时,并提供第三方授时服务机构的数据佐证,相关日志已开放查询权限……”
“回复B7问题:哈希算法采用SHA-3(Keccak-512),标准算法,验证工具链接如下……”
“回复C1问题:‘优化缓存’模块仅为提升数据处理效率,缓存内容为经过完全脱敏和聚合后的中间结果,不包含任何可识别到具体用户的原始信息,详细技术白皮书已上传至委员会专属知识库……”
她的回复冷静、精准、援引数据和技术标准,不带任何情绪色彩,纯粹以技术服人。几个小时下来,连那位最挑剔的“技术杠精”也在论坛里公开表示:“目前来看,龙胆的技术回应是坦诚且经得起推敲的。”
这种来自对手的认可,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。
就在内部紧张应对监督委员会质询的同时,外部真正的挑战也如期而至。正如龙胆草和曹辛夷所预料的,“绝对透明”计划引来了更多好奇的目光,其中不乏心怀叵测者。
计划启动后不到六小时,姚浮萍就接到了安全团队的紧急报告。
“姚总,监测到来自多个境外IP的、针对沙盒环境镜像接口的渗透尝试!频率很高,手法专业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