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绕着这些事情,新旧两党的嘴炮,打个不停。

        舆论的焦点,早已经从互相人身攻击,彼此否定,转移到了——到底谁才是救时治弊的良法首倡者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双方的争论,也终于有些了辩论的味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不是互相比烂,互相揭短,是互相比较谁的主张和做法更好的竞争!

        章惇在广西,陈睦在明州,蔡确在福建,苏轼在登州……

        都是这样比较、竞争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是离不开汴京义报这个平台的存在,以及汴京义报有意无意的引导——所有人身攻击、扣帽子、比烂、揭短的文章,都上不了汴京义报!

        能上的文章,都是经过审核、审议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,随着韩绛致仕,赵煦将之拉进了汴京义报的编辑部,赋予其最终审核权后。

        相关风气,进一步向好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