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是‘古法+现代’的解决方案。”王玲调出全息演示图,“良渚的管道系统提供输送思路,《齐民要术》的‘粪肥理论’提供微生物基础,再用基因编辑强化菌剂活性。你们看,幼苗的根系已经开始分泌改良物质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赭石”伸出触须触碰土壤,沉默许久后传递出沉重的信号:“我们的母星曾有过万亩良田,但过度依赖机械改良,破坏了土壤的微生物链。现在才明白,你们古人说的‘顺天应时’,是宇宙农耕的根本法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代表团离开后,“星际智慧图谱”突然弹出新的任务提示:【检测到地外文明农耕危机,触发联合任务:构建“星河农书”数据库,收录各文明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方案】。任务奖励栏里,一枚闪烁的晶体引起了王玲的注意——标注为“星盟原始农耕编码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应该是解开地外母星农业谜题的关键。”黑龙盯着晶体影像,“‘荧惑’说过,星盟的农耕技术起源于某个远古文明,这编码说不定就是源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立刻联系“荧惑”,对方很快传来晶体解码密钥:“这是星盟‘火种锚点’的附属数据,只有掌握‘传承核心’的文明才能解锁。你们修复冥王星锚点时,玉琮的编码已经激活了解锁权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解码过程异常顺利。当晶体数据融入“星际智慧图谱”,屏幕上浮现出一幅横跨百万年的农耕演化图:从远古文明的“共生种植”,到星盟的“天地种植法”,再到地球的“精耕细作”,三条演化线最终在“微生物调控”上交汇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原来所有文明的农耕智慧,都源于同一个核心。”王玲恍然大悟,“地外母星丢失的,是‘共生’的理念。他们只追求产量,却忘了作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依存关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黑龙调出地外母星的农业数据:“我们可以帮他们重建微生物链。第一步,用‘粪丹’菌剂改良土壤;第二步,引入‘星稻’与本地作物混种,恢复共生系统;第三步,复刻良渚水利与管道系统,建立长效调控机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方案很快通过星盟理事会审批。一周后,王玲、黑龙和周明登上了前往地外母星的飞船。飞船穿越虫洞时,周明正对着《农桑辑要》做笔记:“书上说‘桑稻间作,互利共生’,我们可以把‘星稻’和他们的‘赤穗草’混种,正好形成养分循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地外母星的景象比想象中更荒芜。黄褐色的沙漠连绵不绝,偶尔能看到废弃的机械灌溉塔,锈迹斑斑的管道在沙风中摇摇欲坠。“赭石”带着他们来到一片残存的农田,稀疏的“赤穗草”叶片枯黄,根部周围的土壤板结如石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里曾是母星的粮仓。”“赭石”的思维信号带着苦涩,“过度使用化学改良剂后,土壤里的微生物全死了。我们尝试过无数现代技术,都没能挽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