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陆行星后,眼前的景象让众人震惊。广阔的平原上,巨大的石阵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,石阵中央的祭坛上,刻着与良渚玉琮一致的同心圆纹饰,祭坛周围的田垄痕迹,与《王祯农书》中的“区田法”布局完全吻合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里的文明已经消失了,但农耕遗迹保存得很完整。”周明蹲下身,采集田垄中的土壤样本,“里面有类似‘星稻’的基因片段,还有人工培育的微生物群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黑龙启动共振器扫描祭坛,屏幕上浮现出一组编码,与“星盟原始农耕编码”完美匹配:“这是星盟布设的第一个‘农耕火种锚点’。这个文明曾掌握了极高的农耕技术,后来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资源灭绝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玲抚摸着祭坛上的纹饰,突然想起祖父铜片上的铭文:“天地相通,古今一贯。”她掏出铜片贴近纹饰,两者瞬间爆发出耀眼的光芒,锚点的能量顺着铜片涌入“星际智慧图谱”,自动生成了一份“农耕文明警示录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原来星盟布设锚点,不仅是传承智慧,也是留下教训。”王玲看着屏幕上的数据,“这个文明因为违背‘顺天应时’的法则,破坏了生态平衡,最终走向灭亡。这正是给我们的警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将“农耕文明警示录”上传至星盟理事会,很快收到了全星系的响应。多个地外文明纷纷提交了自己的农耕困境报告,请求加入“星河农书”数据库的共建。

        返回地球后,“星际农耕学院”已经建成。学院的主教学楼采用了良渚玉琮的造型,教室的全息屏幕上,《齐民要术》的条文与地外农耕数据实时联动。第一批学员中,既有来自地球的农业科学家,也有地外文明的种植专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开学第一课,王玲站在讲台上,身后的屏幕播放着从河姆渡稻谷到天狼星农耕遗迹的影像:“农耕文明的传承,不仅是技术的延续,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。‘星河农书’没有终章,因为每一个文明的探索,都是它的新注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课后,“荧惑”找到王玲,传递来一个重要消息:星盟发现了一颗适合大规模移民的类地行星,命名为“嘉禾星”,邀请人类主导农耕系统的搭建。“这颗星球的土壤和气候与地球远古时期相似,正好能验证‘星河农书’的综合方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玲立刻组织团队制定方案。周明提出引入“稻渔共生”系统,参考《农政全书》的“稻田养鱼法”;艾拉建议搭建智能灌溉系统,复刻良渚水利的原理;黑龙则主张在行星核心布设“微型锚点”,用玉琮编码稳定生态环境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