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月球锚点的作用,应该是放大地球锚点的能量场。”王玲调出地月系能量分布图,“河姆渡的编码需要月球锚点的校准,才能激活完整的‘农耕火种’数据。我们必须立刻组织登月探测。”
一周后,搭载着王玲、黑龙和考古学家的登月舱,平稳降落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边缘。环形山底部,灰白色的石构建筑静静矗立,中央的祭坛与良渚祭坛如出一辙,只是规模更大,纹饰更复杂。
黑龙启动共振器,河姆渡稻谷壳的编码投射到祭坛上,石缝中立刻渗出淡蓝色的能量流,在地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星图——与祖父铜片上的星图完全重叠,边缘还标注着类似甲骨文的注释。
“这是‘农耕文明演化图谱’。”王玲蹲下身,指尖触碰能量流形成的纹路,“上面记录了地球农耕从采集到精耕细作的全部路径,还有星盟标注的‘最优发展节点’,正好对应着《齐民要术》《农政全书》等古籍的成书年代。”
考古学家在祭坛角落发现了一块破碎的晶体,上面刻着星盟文字。黑龙迅速解码:“这是‘传承评估报告’。星盟每千年会通过月球锚点评估文明的传承状态,地球是目前唯一通过所有评估的行星文明。”
当他们将晶体碎片带回地球,“星际智慧图谱”自动触发了升级。原本的环形屏幕扩展成球形,蓝色的地球农耕数据、绿色的地外文明数据、金色的远古编码数据交织缠绕,形成了一个动态的“宇宙农耕智慧球”。
“升级后的图谱,能预测不同星球的农耕发展趋势。”张启明操作着控制台,“比如‘嘉禾星’,图谱预测十年后能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农业系统;地外母星的沙漠改造,十五年内可恢复30%的可耕地。”
就在此时,“星际农耕学院”传来消息:第一批学员结业了。来自二十三个地外文明的学员,带着融合了地球古籍智慧的农耕方案返回母星。其中一位来自“冰蓝星”的学员,还传来了初步成果——他们运用《氾胜之书》的“溲种法”,成功让耐寒作物在零下五十度的环境中发芽。
王玲受邀参加结业典礼。站在玉琮造型的教学楼前,看着学员们展示的农耕成果影像,她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:“我们应该办一场‘星河农耕巡回展’,把地球的古籍智慧、地外的实践成果,带到更多星球去。”
这个提议很快得到星盟理事会的支持。“荧惑”主动承担了联络工作:“已有五十七个文明报名承办巡展,他们都想亲眼看看‘能解决宇宙种植难题的古籍’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