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他们带着工程队走进地下溶洞时,林小满和陈默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。林小满的模拟器屏幕上,生态数据疯狂跳动:“氧气浓度23%,湿度20%,有机质含量12%——这在沙砾星的地下,简直是‘生态天堂’!”陈默则蹲下身,抚摸着地面的发光菌丝:“这些菌丝的结构像碳纤维,强度极高,还能自动修复裂缝,要是能应用到飞船外壳……”
“先别着急研究,”赵山河拍了拍两人的肩膀,目光落在中央晶体上,“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搭建‘地表-地下’输水网络。王玲,你和慕容冷越拟定的方案里,提到要在裂谷入口种植凝水藻与伞状植物的杂交品种?”
王玲点头,打开全息投影,展示出设计图:“伞状植物的花序收集水汽效率高,但耐寒性差;凝水藻能在高温下工作,却需要稳定的水分。我们计划用基因编辑技术,让它们的根系相互缠绕——伞状植物提供收集结构,凝水藻提供抗逆性,再用六脚生物的胶体包裹根系,防止硅沙入侵。”
就在这时,带头的六脚生物(王玲私下给它起了个名字叫“紫晶”,因为它甲壳上的发光点是淡紫色的)突然走到投影前,用触角轻轻触碰杂交植物的图案,然后转身指向溶洞深处的一个角落。众人跟着它走过去,发现那里堆放着许多半透明的卵壳,卵壳里隐约有小六脚生物在蠕动,周围的菌丝上挂着更多的水珠。
“它是在告诉我们,幼崽需要更多水分。”王玲立刻反应过来,“杂交植物的输水效率直接关系到它们的生存,所以紫晶才会这么关注。”
赵山河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:“这说明六脚生物已经能理解我们的计划,甚至能主动提出需求。这种跨物种的沟通能力,在已知的外星生物中极为罕见。林小满,你立刻采集紫晶的触角分泌物,分析其中的信息素成分,看看能不能建立更高效的沟通渠道。”
接下来的三天,人类与六脚生物的合作正式展开。陈默带领机械组搭建输水管网,六脚生物们则用强壮的六足搬运管道,它们的甲壳能轻松抵御硅沙的摩擦,还能用触角精准地指出管道的最佳铺设路径——那些路径往往避开了地下裂缝和松软的沙层,比探测器的分析更准确。
林小满则在王玲的指导下,研究紫晶的信息素。她发现这些信息素能与共生系统的能量波动产生共鸣,当她将信息素样本滴在杂交植物的种子上时,种子竟然在两小时内就发芽了,根系迅速向六脚生物的方向延伸。
“太神奇了!”林小满举着发芽的种子跑过来,“信息素里的某种蛋白质,能激活植物的共生基因!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复杂的基因编辑,只要添加六脚生物的信息素,就能让两种植物自然融合!”
王玲和慕容冷越对视一眼,都看到了对方眼底的惊喜。慕容冷越立刻调整方案:“这样能节省一半的时间!我们今天就可以在裂谷入口种植第一批杂交种子,让紫晶它们帮忙喷洒信息素。”
当天下午,第一批杂交种子被播撒在裂谷入口的沙地里。紫晶带领着十几只六脚生物,用触角将信息素均匀地喷洒在种子周围。阳光洒在沙地上,种子在信息素的作用下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根、发芽,仅仅半天时间,就长出了十几厘米高的茎秆,顶端的花序开始展开,像一把把微型的绿色小伞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