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竹快步跑到桑园里,放下书箱,兴奋地说:“守苗爷爷培育出了新的‘云蜜桑’接穗,专门适合高山气候,让我先带回来试种。而且我在学堂里学到了很多新东西,迫不及待要回来教给大家!”
他打开书箱,里面装满了桑蚕书籍、图纸和一包用油纸包裹的接穗:“这是守苗爷爷改良的云蜜桑接穗,是蜜香桑和云桑的第三代杂交品种,不仅耐湿抗病,产叶量还比原来提高了三成。还有这张图纸,是京城最新的桑园灌溉设计,适合我们山区使用。”
岩伯和村民们也围了过来,看着书箱里的接穗和图纸,脸上满是期待。“太好了!有了新的桑种和技术,我们的桑蚕事业肯定能更上一层楼!”岩伯激动地说道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阿竹成了村里的“技术顾问”。他带着村民们按照京城学来的方法,搭建了更科学的灌溉系统——利用山区的溪流,修建了简易的引水渠和蓄水池,通过竹管将水引到桑园里,既能保证桑苗的水分供应,又能防止积水。
他还教大家用新的嫁接方法培育云蜜桑苗。“这种嫁接方法叫‘双芽接法’,能让接穗更快地成活,而且长出的枝条更健壮。”阿竹一边演示,一边讲解,“大家要注意,接穗的切口要斜切四十五度,这样能增加形成层的接触面积。”
村民们学得格外认真,尤其是几个年轻的蚕农,每天都跟着阿竹在桑园里忙碌,很快就掌握了双芽接法。不到一个月,村里的大部分桑苗都嫁接上了云蜜桑接穗,嫩绿的新芽从接穗上冒出来,充满了生机。
除了阿竹,桑蚕学堂的另外两个云贵籍学子也在春暖花开时回到了家乡。他们分别来自附近的苗寨和彝寨,带回了不同的桑蚕技术和市场信息。
“我们苗寨的刺绣技术很有名,可以用高山蚕丝织成绣品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。”来自苗寨的学子阿雅说道,她带来了几匹用苗绣工艺织成的桑丝手帕,上面绣着精美的花鸟图案,栩栩如生。
来自彝寨的学子阿黑则带来了市场信息:“我在京城了解到,现在很多西洋商人都喜欢购买具有民族特色的桑蚕产品,我们可以把蚕丝和民族手工艺品结合起来,开拓西洋市场。”
风澈非常赞同他们的想法:“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跨村寨的桑蚕联盟,把箐口村、苗寨、彝寨的桑蚕资源整合起来,共享技术和市场。箐口村负责培育优质桑苗和蚕种,苗寨负责制作绣品,彝寨负责打通销售渠道,这样大家都能受益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