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了,我的任务完成了。你跟同学们好好上课,”齐跃进笑着说,“对了,我们华清月刊刚成立。你是个有故事的同学,不妨有时间加入我们,拿起笔写出有力量的文字,也给自己赚点生活费。”
时小慧忍不住又鞠了一躬,“嗯嗯,齐同志我肯定去的!”
离开教室,齐跃进琢磨着,华夏真正做到脱贫,大家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变好,不再在温饱中挣扎,是在二十多年后了。
大山里的孩子们起点太低了,教育和眼界跟不上。送什么都不如送知识影响深远。
冒名顶替的事情一了,第一期华清月刊才筹办出来,一本有八十页的彩印,上面内容很丰富品质高。开篇是华清文学院的教授写的导读散文,句句都能单列出来当青年的座右铭了。
故事、散文、诗歌、科普、微、连载长篇、推理、专访、时事等等都囊括了,每一篇都在展现着华夏文字的魅力,不同的题材同样的吸睛,文学匠心的殿堂!
初稿递交上去后,陈校长他们拿来品读都连连点头称赞,直接拍板通过了。
而这一期的月刊中,一篇只有短短五百字,却反转了三十次的侦探,被刊登到了京都日报上,下面注明了出处和作者。自然,以时小慧为主人公的“我用十年走出大山,致谢的那些人”,也在京都日报第二版。
这篇文章讲述了时小慧求学的艰辛,遇到的那些领着她成长的家人、朋友、老师,以及将她从深渊中拽出来的调查小组。
朴素的文字中,人们却能感受到一个大山里的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望,对外界世界的向往,也让人能够感受到人情的暖,忍不住珍惜自己的生活。
更是给市教局的工作画了个圆满的句号!
华清月刊第一期投放数量不算多,几乎月刊刚发到全国各大高校,阚副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就被打爆了,全是那些高校追加期刊的请求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