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澈跟着周大人来到受灾最严重的东林村。村子里的道路全是泥泞,不少房屋的墙角被雨水泡得剥落,村外的桑田一片汪洋,只有少数高大的桑树露出顶端的枝叶。几位蚕农正划着小木船,在桑田里打捞还没完全腐烂的桑叶,脸上满是绝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小公子,你看这桑苗,根都烂透了,就算捞上来也活不成了。”一位老蚕农捧着一把烂根的桑苗,声音颤抖,“今年的蚕宝宝要是没了桑叶吃,我们全家就只能喝西北风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澈蹲下身,查看桑苗的根系,果然如老蚕农所说,根系已经发黑腐烂。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地势,突然眼睛一亮:“周大人,村子东边的那片高地没有被淹,我们可以先在那里搭建临时蚕房,把存活的蚕种转移过去。另外,我们带来了水桑接穗,或许能和村里没被淹死的老桑树枝嫁接,培育出耐涝的桑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老伯则走到被冲垮的蚕房边,查看房屋结构:“原来的蚕房用的是土坯墙,一遇雨水就容易塌。我们用青砖和杉木重建,地基要抬高三尺,屋顶铺两层油毡,再装上天窗和通风口,既能防水又能防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当天下午,匠人队就和百姓们一起行动起来。男人们搭建临时蚕房,女人们则清洗抢救出来的蚕匾和蚕种,孩子们也帮忙搬运工具和物资。风澈带着几个年轻蚕农,划着小船在桑田里寻找存活的老桑树,每找到一棵,就做上标记,准备进行嫁接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刚忙活了半天,天空又下起了瓢泼大雨,临时搭建的蚕房骨架被雨水打得摇摇欲坠。“快把油毡盖上去!”风澈大喊着,和众人一起冒着大雨固定油毡。雨水顺着他的头发流进眼睛里,模糊了视线,他却不敢松手,生怕蚕房被雨水冲垮。

        雨停时,天已经黑了。临时蚕房终于搭建完成,里面铺着干燥的稻草,摆放着崭新的防水蚕匾。风澈和陈老伯借着油灯的光,查看抢救出来的蚕种,大部分蚕种已经被雨水浸湿,只有一小部分还完好无损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些浸湿的蚕种,怕是孵不出蚁蚕了。”陈老伯叹了口气,小心翼翼地把完好的蚕种放进铺着干桑叶的蚕匾里。

        风澈却不肯放弃,他想起凤染霜教过的应急方法:“陈老伯,我们可以用炭火慢慢烘干蚕种,再用甘草水浸泡,说不定能救活一部分。”他立刻让百姓们找来炭火盆,在盆上盖一层薄铁板,把浸湿的蚕种放在上面慢慢烘干,又按照比例调配好甘草水,将烘干的蚕种浸泡在里面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夜未眠,第二天清晨,风澈惊喜地发现,浸泡过甘草水的蚕种里,竟然有一半都恢复了活力,外壳泛着淡淡的光泽。“成功了!我们救活蚕种了!”风澈激动地大喊,百姓们闻讯赶来,看着蚕匾里的蚕种,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